- 0~9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比特傳輸速率:每秒鐘通過信道傳輸的信息量稱為比特傳輸速率。單位是比特/秒(b/s或bps),簡稱比特率。
參考靈敏度:在規定的頻率和調制下,使接收機輸出端產生標準信噪比的輸入信號電平。(定義來源:國標GB12193-90)接收靈敏度類似于人們溝通交談時的聽力,提高接收靈敏度可使無線產品具有更強的捕獲弱信號的能力。這樣,隨著傳輸距離的增加,接收信號變弱,高靈敏度的接收機仍可以接收到規定質量的信號,提高傳輸距離。
CRC/循環冗余校驗:CRC是循環冗余校驗(cyclic redundancy check)的縮寫。它是對一個數據塊進行運算后得出固定長度的校驗碼字。校驗碼字用于檢測數據塊在傳輸或存儲之后是否產生了錯誤。在發送或存儲之前計算CRC并附加到數據塊之后,在傳輸或存儲之后對數據塊進行CRC計算并將計算結果與附加在數據塊之后的校驗碼字比較,從而確定是否出現了錯誤。
點對點通信:點對點通信是最簡單的系統結構,系統由二個站構成,多采用主從式,即主站主動發送,從站收到后應答。
電源消耗功率:指用電設備在某種狀態下消耗電源的功率。在無線通信中,如果沒有特別說明,功率通常指發射機的輸出功率,而不是指電源消耗功率。
EIA-232:是美國電子工業協會(Electron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簡稱EIA)頒布的用于連接串行設備的接口標準。1987年EIA頒布一個新的標準并將名稱改為EIA-232-D。1991年EIA與電信工業協會(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縮寫為TIA)聯合發布了新的標準,命名為EIA/TIA-232-E。
EIA-485:是一種開放系統互連(OSI)模型中物理層的二線制、平衡差分驅動、半雙工、可多點連接的串行連接標準。它具有傳輸距離遠、抗干擾能力強、較高的數據傳送速率和便于構成分布式測控網絡等特點。
FSK:頻移鍵控(FSK)分為二進制頻移鍵控(2FSK)和多進制頻移鍵控(MFSK)。2FSK利用兩個頻率有一定差別的弦信號,進行二進制傳信。MFSK利用多個頻率有一定差別的正弦信號,進行多進制傳信。
FFSK:快速頻移鍵控(FFSK),也叫做最小頻移鍵控(MSK)。“快速” 指的是這種調制方式,對于給定的頻帶,能比相移鍵控(PSK)傳送更高的比特率。
發射機啟動時間:發射機從守候向發射狀態轉變的時刻,直至未調制載波功率達到比穩態值低3dB的時刻,所經過的時間。(定義來源:國標GB12192-90)
發射失真:傳當輸音頻信號時,音頻失真指的是除去其基波分量的失真正弦信號的均方根值與全信號均方根值之比,用百分數表示,這個失真的正弦信號包括諧波分量,電源紋波和非諧波分量。
當傳輸數據信號時,發射機音頻失真(數傳)是發射機發射副載波數據調制信號時,其副載波信號在射頻調制之后的非線性失真。用百分號(%)表示。
分貝(dB):用于表征兩個電信號或聲音信號的功率或強度相對差別一個量度單位。
GMSK:高斯濾波最小頻移鍵控簡稱GMSK。其工作原理是將基帶信號先經過高斯預調制濾波器成形,再進行最小頻移鍵控(MSK)調制。它具有較好的功率頻譜特性,較優的誤碼性能,帶外輻射小,很適用于工作在VHF和UHF頻段。
互調抑制/互調抗擾性:接收機抗拒與有用信號頻率有特定關系的兩個無用輸入信號,因互調在接收機輸出端造成干擾的能力,它表示為使高出靈敏度3dB的有用信號的信噪比降回原標準信噪比的二個等電平無用信號之一的電平與實測參考靈敏度之比,以dB為單位表示。(定義來源:國標GB12193-90)
接口速率:又稱接口信息傳輸速率或簡單地稱為波特率,指的是基帶數據接口端每秒鐘傳遞的數據速率,同樣可以用比特傳輸速率或碼元傳輸速率表示。
接收音頻失真:除去其基波分量的失真正弦信號的均方根值與全信號均方根值之比,以百分數表示。這個失真的正弦信號包括諧波分量,電源紋波和非諧波分量。(定義來源:國標GB12193-90)
靜噪電平:能使靜噪開啟和閉鎖的輸入信號電平。(定義來源:國標GB12193-90)
交織/反交織:交織/反交織技術是通過交織編碼和交織譯碼把較長的突發差錯離散成隨機差錯,再通過前向糾錯(FEC)消除隨機差錯的技術。使用交織編碼的好處是提高了抗突發錯誤的能力而不增加新的監督碼元,從而不會降低編碼效率。
奇偶校驗碼/無校驗/偶校驗/奇校驗:奇偶校驗碼是最基本、最簡單和費用最低的檢錯碼。它只需在信息碼后加一位校驗位(或稱監督位),使得碼組中“1”的個數為奇數或是偶數。監督碼元只有一位,插入的冗余度低,效率高。缺點是只能發現奇數個錯,對于偶數個錯無能為力。奇偶校驗碼在異步串行通信中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不采用奇偶校驗碼常被成為無校驗,采用偶校驗碼常被成為偶校驗,采用奇校驗碼常被成為奇校驗。
輪詢:由一個站(通常稱為中心站或主站)依次向二個或多個站(通常稱為遠端站或從站)發出查詢數據,被查詢的站根據地址確定是否回傳響應。在采用輪詢方式的系統中,通常每個站有一個唯一的地址,主站采用廣播的方式發出查詢數據,查詢數據中包含要查詢的從站地址,與地址相符的從站向主站發送響應數據,地址不符的站不回應主站。
鄰道功率:在規定的調制條件下總輸出功率中落在任何一個相鄰信道的規定帶寬內的那一部分功率。(定義來源:國標GB12192-90)
鄰道選擇性:使高出參考靈敏度3dB的有用信號產生的信噪比降回原標準信噪比的無用信號電平與參考靈敏度之比稱為鄰信號選擇性。在無線移動業中務中采用離散信道間隔條件下,用等于1個離散信道間隔頻率值作為無用信號頻率偏離值,所測得的鄰信號選擇性。(定義來源:國標GB12193-90)
碼元傳輸速率:攜帶數據信息的信號單元叫做碼元。每秒鐘通過信道傳輸的碼元數稱為碼元傳輸速率。單位是波特(Baud)。碼元傳輸速率又稱調制速率。
MSK:最小頻移鍵控(MSK)也叫做快速頻移鍵控(FFSK)。“最小”指的是這種調制方式能以最小的調制指數(即0.5)獲得正交信號。
頻率范圍:指滿足各項技術指標的調諧頻率范圍。通常用起止頻率或中心頻率和相對帶寬來表示。
頻率準確度:指頻率源輸出頻率偏離標稱頻率的程度。
頻率穩定度:頻率穩定度包括長期穩定度和、短期穩定度。通常以ppm為單位。長期穩定度指振蕩器的老化和元器件的性能變化以及環境條件改變導致的頻率的慢變化,常用一定時間內頻率的相對變化來表示。短期穩定度是與長期穩定度相比,在較小的時間間隔內考察頻率源的穩定程度。
頻率合成:通過對一個參考頻率源分頻獲得基準頻率,然后對基準頻率進行加、減、乘、除運算,產生大量的不同頻率的技術稱為頻率合成。合成出來的頻率與參考頻率源具有相同的穩定度和準確度。
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縮寫為PLC)是一種可編程的基于微處理器的控制設備,常應用于自動化控制和實時處理,如工廠裝配生產線的控制。它常用于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與算術操作等面向用戶的指令,并通過數字或模擬輸入/輸出口控制各類機械或生產過程。
前向糾錯(FEC):發送端對待發送的數據進行編碼,接收端收到這些碼后通過糾錯譯碼器自動發現錯誤位置并自動糾正接收碼字中的錯誤,這種糾錯方式稱為前向糾錯。
RSSI/接收信號強度指示:RSSI是接收信號強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的縮寫和簡稱。它是接收到的無線電信號的強度的測量值,經常以模擬量的形式出現。
RS-232C:RS是recommended standard的縮寫,是一個用于連接串行設備的接口標準。雖然現已被EIA-232-D和EIA/TIA-232-E所取代,很多人仍習慣上稱RS-232C或簡單地稱為RS-232。
RTU:RTU是遠程終端單元(Remote Terminal Unit)的縮寫和簡稱。RTU與某些物理設備連接,讀取狀態數據(如開關的開啟/閉合狀態)、讀取測量值(如壓力、流量、電壓或電流)。RTU還可以控制設備,如打開或閉合某個開關或設定水泵的轉速等。
數傳電臺(data transceiver):主要用作數據傳輸用途,并且其內部具有相應的數據調制解裝置的無線收發信機,稱為數傳電臺。(定義來源:國標GB/T 16611-1996)
數據通信:數據通信包括數據傳輸和數據在傳輸前后的處理。
數據傳輸:利用電信號把數據從一個地方送到另一個地方的過程,稱為數據傳輸。
數話兼容(data/speech compatible):數傳電臺在傳輸數據的主要用途之外,能傳輸話音,稱該數傳電臺具有數話兼容能力。數話兼容通常是指數傳電臺具有數據傳輸(數傳)和話音傳輸(通話)兩種工作方式,可通過內部或外部控制進行選擇。(定義來源:國標GB/T 16611-1996)
數傳頻偏:數傳頻偏是發射機發射數據調調制信號時的射頻載波調制頻偏。簡稱數偏。(定義來源:國標GB/T 16611-1996)
SCADA:SCADA是監測控制和數據采集(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的縮寫和簡稱。SCADA的應用包括現場采集傳感器和機器設備的數據,并將采集的數據發送給中心計算機進行處理、管理和控制。
透明傳輸:數據是以數據流的形式來傳輸的,數據流的透明傳輸是指實際電路傳送后沒有發生變化,因此,對于傳送數據流來說,由于這個電路并沒有對其產生什么影響,到達接收端的數據流沒有發生改變,就好象數據流就“看不見”這個電路。“透明”是一個很重要的術語,它表示某一個實際存在的事物看起來卻好像不存在一樣,可以形象地比喻為在河邊從水面上透過清澈的水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底。
同步傳輸:同步通信是一次連續傳送一個數據塊。數據塊前有同步字符,數據塊后可能增加校驗字符。這種通信方式要求發送和接收設備要保持完全的同步。在無線數據通信中,通常不發送單獨的同步時鐘,而是在接收機在接收的數據流中提取同步時鐘。
天線帶寬:天線是在一定的頻率范圍(頻帶寬度)內工作的,天線的頻帶寬度有兩種不同的定義:一種是指在駐波比SWR ≤ 1.5 條件下,天線的工作頻帶寬度;另一種是指天線增益下降3分貝范圍內的頻帶寬度。
在移動通信系統中,通常是按前一種定義,即天線的帶寬就是天線的駐波比SWR 不超過1.5時,天線的工作頻率范圍。一般說來,在工作頻帶寬度內的各個頻率點上, 天線性能是有差異的,但這種差異造成的性能下降是可以接受的。
TTL電平/TTL電平接口:使用正邏輯,邏輯“1”為高電平,其標稱值為5V;邏輯“0”為低電平,其標稱值為0V,這種電平稱為TTL電平。采用TTL電平的接口稱為TTL電平接口。(定義來源:國標GB/T 16611-1996)
信道間隔: 信道指發射和接收時占用的頻率值。相鄰信道之間的頻率差值稱為信道間隔。VHF/UHF頻段常見的信道間隔有25KHz和12.5KHz。
信道帶寬:信道帶寬限定了允許通過該信道的信號下限頻率和上限頻率,也就是限定了一個頻率通帶。
信號帶寬:信號帶寬是信號所占頻譜的寬度,也就是信號的最高頻率分量與最低頻率分量之差。
信道總數/信道數:一個信道的參數包括該信道的發射頻率和接收頻率等參數。電臺中可預存的信道參數的數量稱為信道總數或信道數。
信道速率:在無線數據通信中指空中傳輸數據的速率,既可以用比特傳輸速率(以bps為單位)表示,也可以用碼元傳輸速率(以波特為單位)表示。
信噪比/信納比:規定為試驗負載上信號、噪聲、失真三者之和的功率與噪聲、失真二者之和的功率之比。信噪比單位用dB(分貝)表示,通常稱為信納比(SINAD)。(定義來源:國標GB12193-90)
一點對多點通信:由一個主站與二個或多個從站構成的系統所進行的通信。為使系統中的各站有效地共享信道,需要采取相應的多址協議解決或緩解爭用信道的問題。多址協議包括無競爭和有競爭二種,在無競爭的多址協議中,不會出現二個或二個以上的站爭用信道的現象;在有競爭的多址協議中,可能出現二個或多個站爭用信道的現象從而導致通信失敗。主站輪詢是一種典型的無競爭多址協議。ALOHA和CSMA等多址協議屬于有競爭的多址協議。
異步傳輸:異步傳輸方式的特點是每次傳輸一個字符,每個字符由四個部分組成:起始位,數據位,校驗位(也可以沒有校驗位),停止位。發送每一個字符都是以起始位開始,以停止位結束。字符之間沒有固定的時間間隔要求。
載波頻率誤差:載波頻率誤差是指發射機實測未調載波頻率與其標稱值之差。(定義來源:國標GB/T 16611-1996)
載波功率:是指發射機在發射未調載波時,傳遞標準輸出負荷的平均功率,用W表示。
雜散射頻分量:除了載波及其發射帶寬附近處的調制分量外,在離散頻率上或在窄頻帶內有一顯著分量的信號。這些雜散射頻分量包括諧波和非諧波分量以及寄生分量。(定義來源:國標GB12192-90)
雜散響應抑制/雜散響應抗擾性:接收機抗拒單個無用信號在接收機輸出端造成無用響應的能力,它表示為使高出被測參考靈敏度3dB的有用信號產生的信噪比降回原標準信噪比的單個無用信號電平與實測參考靈敏度之比,用dB為單位表示。(定義來源:國標GB12193-90)